内容简介
【生而为人,真好! 】 时间,让人生无法翻转。 终日里,忙碌于生计,耽溺于生活,念头此起彼落之间,生命在流失,但是生而为人,最大的福报也在前后念之间,捕捉住剎那,视框变了,解读变了,活着这件事,意义也就变了。 理所当然,常是生命的基调,不论顺遂或坎坷,时间是驴子颈项上的胡萝卜。 每天醒来,连庆幸自己还活着的心思都无暇冒出来,就有「行程」在催促着,匆匆步上每日操演的舞台,完成和圆满是幸运,波折和挫败是无奈,千万个念头瞬间即过,留存在记忆中的或可说是「 重要事件」,若不是太过强烈,无明的覆盖是无法避免的,常常在心里的空档想着:「今天中午我吃了什么? 」怎么样也想不起来的时候,只能哑然失笑,然后告诉自己:「老了! 」回头发现自己二十几岁的时候,依然记不得前一顿饭的内容,只好再告诉自己:「又来了,漫不经心的老毛病。 」
此书的辑成,是数年间在《张老师月刊》中断断续续的专栏逼出来的。 当年的月刊主编高惠琳女士基于心理咨商界需要有以禅修内涵融入心理工作视角的专栏,几次游说之后,终于每两个月一次的口述,谈谈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再由惠琳转为文字刊出,将禅修体会用于日常是我的兴趣,虽然自知功力浅薄,但是以此自励 ,也不失为一自修的方法,因此就累积出了这些文字,希望藉此捕捉一些常被瞬间念头所淹没的无常。 日常,是散乱的,更是漫不经心的,如同蒲团上的照见,面对妄念时,除了回到方法别无他法。 即便如此,有时候仍会惊艳于妄念中的别出心裁,或蓦然瞥见心的创新,而有所领悟。 当然,有时候也真就在黑山鬼窟中转不出来,而深觉无趣。 此书中的文字,也的确反映出每回口述当时生活中的心境,所以,也曾想过是否要略为筛选,但是懒惰的习性给了自己一个理由:既是日常,就留它一个原貌吧! 然而,法鼓文化编辑的巧思巧手,让这些文字有了新的框架与意义,突然间,这平常的日常,就成了耐人寻味的省思,令我自己也珍惜起来。 去年,领了敬老卡的那天,心中莫名地欣喜,问自己:「到底开心什么? 」真的很莫名,是生命进入整合阶段的优游自在? 还是终见人生况味的丰盛浓郁? 我想,都是,也都不是。 真好,这辈子能生而为人。 作者简介 杨蓓 专长领域为:团体工作、团体动力与行动研究、家族治疗、心理卫生、禅修与心理健康等,并担任助人专业工作者之督导、训练与咨询多年。 曾任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学生辅导中心主任、国立台北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及系主任、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法鼓大学筹备处副教授、华人伴侣与家族治療协会第二届理事长,现为法鼓文理学院人文社会学群副教授、圣严教育基金会执行长。 长年担任法鼓山义工。 着有《熟年真好》、《烽火家人:从原生家庭看自我成长》、《叛逆中年》、《交心:自利利他的助人法则》、《自在沟通:人我互动,从心出发》、《亲密、孤独与自由》 (法鼓文化)、《勇气与自由》(心灵工坊)等书。
作者简介
📮杨蓓
美国田纳西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博士。曾任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学生辅导中心主任、国立台北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及系主任、法鼓大学筹备处副教授、华人伴侣与家族治疗协会第二届理事长,现为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圣严教育基金会执行长。专长领域为:团体工作、团体动力与行动研究、家族治疗、心理卫生、禅修与心理健康等,并担任助人专业工作者之督导、训练与咨询多年。长年担任法鼓山义工,着有《亲密、孤独与自由》、《自在沟通——人我互动,从心出发》、《交心——自利利他的助人法则》、《叛逆中年》(法鼓文化)、《勇气与自由》(心灵工坊)等书。




